当前位置: 首页 -> 综合新闻 -> 理工要闻 -> 正文
理工要闻
“七新”改革进行时|科学技术处、先进技术研究院:聚力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,深耕“十五五”科研攻坚——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思考
2025-04-21

为锚定教育强国使命,全力落实市委、市政府“十项行动”部署,对标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目标,围绕“七新”改革发展思路、实新行动“三大工程”和2025年度党政工作要点,本年度科学技术处和先进技术研究院将积极贯彻落实“415”行动方案,强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
“415”行动方案 ——“4”大工程建设

大平台工程建设: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,科研大平台建设已成为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抓手。学校将围绕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瞄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,抢抓中长期贴息贷款项目机遇,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。全力推进“晶体材料”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,发挥在光电信息、量子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,围绕高性能晶体生长、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核心问题进行布局攻关。与三峡集团合作的“海洋清洁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”天津市重点实验室进行共建。依托三峡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、能源产业化的应用场景优势,联合建设海上试验场、中试基地等共享设施,推动海洋工程、能源工程、环境工程等多学科协同发展,设立交叉研究课题,形成“基础研究——技术开发——工程示范”全链条创新体系。同时,规范和加强学校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,做好学校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的评估与重组工作。


大项目工程建设: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、机制创新为动力、跨界协同为路径,通过政策——资金——人才——合作的系统化设计,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抓手,着力强化基础研究,持续推进科技创新,推动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大幅前进。坚持主动谋划、主动布局、主动服务,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JMRH项目为抓手,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,为国家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。通过实施有组织科研,打破学院、平台、团队之间的壁垒,建立各方联动、各司其职、协同合作的联动机制,积极谋划国家级重点、重大科研项目,着力推动大项目、大团队建设。


大成果工程建设:注重科研成果的系统集成和精准培育,向极综合交叉发力,不断开辟新领域、新赛道。通过“基础研究——技术融通——场景牵引”,以前瞻性布局锚定战略方向,聚焦功能晶体材料、人工智能、海洋能源等前沿领域构建攻关矩阵,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突破。在功能晶体材料领域,深度融合材料工程与人工智能算法,依托测试中心开发高通量计算——制备——表征一体化平台,突破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瓶颈;在海洋能源开发中,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孪生技术重构海洋能装备研发范式,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加速温差能发电、海上风电等系统迭代,同时嵌入材料技术创新链,研制耐腐蚀、抗生物附着的海洋工程新材料。通过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系统集成构建精准培育机制,以“大平台——大团队——大场景”协同模式,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应用于产业发展,持续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。


大转化工程建设:打造多层级科技成果孵化体系。深化与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合作,具体化合作模式,实现研发团队与市场应用的衔接,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;进一步建设天开园核心区、天开西青园,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基础,整合校域资源,探索建设大学科技园2.0版,构建理工特色的研发创新体系。积极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,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。深入实施科研“跑5”做法,积极搭建与政府、企业、科技园区等深度合作“握手通道”,精准对接甘肃、湖北、海南、广西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通过战略合作、市域产教融合体、现代产业学院、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,加强与江苏、山东、浙江、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政府、龙头企业的合作,建设外埠产业研究院等孵化基地,构建“基础研究——技术攻关——技术应用——成果转化”全过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,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应用。


“415”行动方案 ——“1”个服务提升工程

学校将以“赋能科研、激活创新”为核心,围绕“精准评价——动态管理——智能服务”三维体系深化改革。在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上,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机制,优化科学的论文评价体系和科研项目分级实施细则,注重基础研究的长周期评估,突出应用技术与产业适配度,引入人文社科政策采纳率与社会价值权重,建立差异化管理方式,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。对于科研考核管理强化“过程+结果”双轨制,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,尊重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,破解“唯论文、唯职称”的单一评价机制,破除“五唯”倾向,鼓励人才多元化发展,激发科技创新活力,释放科研人员内生动力。通过构建“评价有维度、管理有弹性、服务有温度”的新型科研治理模式,真正实现从“管科研”向“育生态”的范式转变。


“415”行动方案 ——落实跑“5”行动

学校将持续落实跑“5”行动,努力做到学在深处、谋在新处、干在实处,以“主动链接、穿透服务”为核心,构建“纵横联动”的立体化资源融通网络。跑政府机关,打通政策链,高频对接科技、工信等部门,动态捕捉重大专项指南;跑专业专家,汇聚智囊团,组建校内科研战略专家库,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担任“学科导航员”,开展“未来技术预见工作坊”,定向凝练海上能源、人工智能、低碳技术、绿色化工、健康检测等5大前沿攻关方向;跑科技企业,激活转化端,依托“千团千企”融合创新计划,建立企业需求直通车机制,发挥校内凝练的百支特色科研团队积极参与“校企握手”,实现校企深度融合;跑基层学院,破解梗阻点,依托学校的“院长联席会”与科技处的“学院联络专员”制度,实现双轨服务,将基层调研作为常态,将持续跟踪作为常点,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,实现科研政策零痛点,政策落地无难点;跑兄弟院校,织密协作网,与天大、南开、科大、工大等多所高校建立学科互哺机制,通过资源共享、知识迁移和协同创新等方式,形成跨校际的科研生态协作网络,激发创新活力的显著效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