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-> 综合新闻 -> 理工要闻 -> 正文
理工要闻
“七新”改革进行时|党委学生工作部:贯彻“七新”发展理念 促进学生工作提质增效
2025-05-13

党委学生工作部围绕学校“七新”改革发展思路和实新行动“三大工程”,锚定本部门“十五五”发展规划,在“三全六新”“五育融合”学生思政工作的大框架下深耕细作、数智赋能,全力推动学生工作朝着内涵式发展,为加快创建“双一流”大学贡献力量。


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夯实理想信念根基

实施“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”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厚植爱国情怀,培育时代新人,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。扎实做好党校高级班、初级班培训,推进“四史”教育、“三爱”教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发挥西部计划、援疆支教等示范带动作用。抓好新生入学教育、毕业生离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,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环节。拓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学基地,将五育融入大中小学研学实践。


打好“大思政”育人组合拳。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,发挥场馆育人、实践育人等矩阵效应。全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成效,加强网络阵地建设,依托教育部精品项目,以网络名师工作室赋能大思政网络育人模式。创设“云端菜单式”劳动实践活动,推进实践基地功能升级,专创融合打造特色活动矩阵,提升学生劳动素养。


健全国防教育体系。打造“全民国防教育月”系列活动品牌,开创《大学生军事技能教学方法》选修课程,系统打造“三英”大学生预备连,培养大学生学员以解决近年来军训教官严重不足的问题。营造“征兵+就业”一盘棋的良好局面,实现“一兵一岗一专业”,高质量挖掘有效兵员潜力,为国家输送优质兵员,推动学校征兵工作走深走实。


夯实学风促进发展 营造清朗学习风气

不断完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。持续深化“一训三风”宣传教育,按照《天津理工大学“清朗学风”建设工程提质增效若干举措》文件要求,强化课堂行为整顿,涵育优良学风生态,全力保障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顺利完成。采用线上线下联合巡检,压实课堂管理,提高“三率”;多形式开展学风大讨论,严格执行“五个一”计划。落实全员育人共促学风建设,完善学业导师及高年级优秀本硕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制度,增进校家社联系。


多管齐下全力推动学风建设。选树学习优异、科创先锋、励志自强等不同类型先进典型,做大做强“百千万”大宣讲活动。持续提升清朗学堂日常学习角、研讨室、考研自习室的管理服务质量,实现二级社区学习交流场所全覆盖。开展学业诚信专项治理,强化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和警示教育高压态势,净化考试风气。


深化天理特色双创教育体系。改为制定《求实创新微专业建设方案》,设立首届求实创新微专业,助力打造“专业+双创+思政”育人共同体,发挥学业导师制的导学作用,协助实施《创新创业潜力项目挖掘培育方案》和各项赛事,激发学生创新意识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。


优化学生社区建设 筑牢“三全育人”阵地

全面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功能。严格落实全国高校示范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及展示工作任务,充分发挥示范社区宣传展示、辐射带动、骨干培养、生态塑造等功能。依托教育部和天津市辅导员工作室打造文化品牌,形成标志性文化项目、高水平文化类课程、原创性文化作品,提升天理显示度、美誉度。


有效凝聚社区育人合力。积极整合社区综合服务功能,优化社区育人队伍结构与人员数量,督促多元主体践行“一线规则”。完善育人队伍入驻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和考核监督办法,严格落实辅导员入驻社区办公、定期巡查宿舍等工作制度。全面提升公寓综合管理能力,推进“社区+公寓”深度融合,协同发力。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安全教育,提高学生风险防范能力,维护校园安全稳定。


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促进就业量质齐升

强化就业服务。持续完善“四联三全”工作机制,助推开设就业微专业课程,促进“招培就”一体化建设。加强考研学生群体的全程关注;建立校友就业数据库,实现优质企业岗位内推。做优“就业双创服务周”,深化“访企拓岗促就业”专项行动等,提升签约质量。落实领导干部、辅导员、系主任、专业课教师等教职工“包联促就业”工作,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,在保证就业落实率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升高质量就业比例。


抓好育人队伍建设 推进“三化”进阶提升

实施辅导员“三化”进阶提升方案。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辅导员培养培训全过程,促进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、职业化、专家化方向发展。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、素质能力大赛,分层级开展技能实训、模拟实战、研讨沙龙等活动,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。深化“9+5”专项工作团队和年级工作组建设,推动国家级、市级、校级特色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建设。狠抓辅导员教学授课质量建设;组建辅导员科研专项团队,开展有组织科研,提升项目数量和质量。


聚焦成长精心育人 优化服务贴心助航

深化精准帮扶举措。拓宽资助资金来源,扩大资助覆盖面;优化资助流程,精准识别资助对象,丰富隐性资助途径;挖掘选树自信自强典型,传播资助育人正能量;深化“五维——双循环”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建设,继续开展“雏雁助飞”助学工程,丰富“资助育人文化实施工程”内涵,做好“求实励志班”“津门揽胜”“五育课堂”等品牌项目,助推学生能力全面提升。


用好用活数智资源。深化“场景式”育人理念,探索“数智+”赋能“社区+”体系建设,探索开发“天理小鸽”AI数字人、全周期学生生涯画像、学生安全预警系统。打造“AI+就业”新模式,开启“智能化”校园招聘服务。持续增强师生应用数智资源意识,培养师生办公智慧化技能,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智慧化平台建设。


完善心理预警机制 构建幸福育人模式

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和跟踪机制。坚持数字赋能心理育人工作,充分利用数智化手段优化教医合作、复学评估和危机热线工作,完善四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,加强培训指导,建立动态的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台账,定期研判和更新学生的心理状况。加强生命教育,全面摸排隐性的心理危机风险,针对重点关注群体,做到普访、随访、定访相结合。


推动“幸福+生涯”品牌建设。持续打造教育部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“TASTE幸福”学生积极心理素质训练基地和天津市辅导员工作室“TASTE幸福”文化工作室、实施“幸福1+7”系列课程改革,建设《幸福生涯与积极领导力》微专业。